新聞中心 News
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武漢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2—2025年)的通知
發布人: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瀏覽次數:206發布時間:2022-10-08字號:

 

轉自:武漢市人民政府網

 

索引號: K28044908/2022-28117

發文機構: 武漢市人民政府

發文字號: 武政〔2022〕24號

主題分類: 體育

成文日期: 2022年09月20日

發布日期: 2022年09月27日

有效性:有效

 

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經研究,現將《武漢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2—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武漢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0日

武漢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2—2025年)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國發〔2021〕11號)和《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鄂政發〔2021〕38號)精神,進一步增強市民健身意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結合我市實際,特制訂本計劃。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為抓手,積極推進體育強市建設,努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50%以上,國民體質監測合格率達到95%以上,城鄉居民“12分鐘體育健身圈”更加完善,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保持在4名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7平方米,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1100億元,體育消費規模達到260億元。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體育公共設施建設

1.優化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布局。加快推進《武漢市體育設施空間布局規劃》落地實施,對照相關標準規范和群眾需求,堅持綠色、低碳、實用的建設理念,盤活城市空閑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設用地。以“兩江四岸”和“東湖綠心”為著力點,完善城市健身休閑運動帶建設。在中心城區推廣功能復合、立體開發的集約緊湊型健身設施發展模式,打造現代時尚的健身場景。在新城區利用自然資源和景區資源,建成一批健身步道、特色馬拉松賽道、自行車道、房車汽車露營地,打造國家級山地戶外運動示范區和運動產業示范區。推進“體育進公園”模式,支持“東湖綠心”國際體育垂釣中心和雙湖橋水上體育公園建設,新(擴)建體育公園20個,復合利用公園綠地新建健身步道、各類球場、健身器材、兒童運動場等體育設施300處以上。(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建局、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林業局、市文旅局,各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風景區管委會,下同〉)

2.補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短板”。聚焦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嚴格落實城鄉居民住宅區全民健身設施達標要求,新建居住區按照“室內建筑面積人均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用地面積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全民健身設施。構建完善的“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體育設施布局體系,鼓勵各區積極推進區級“一場兩館”或者“全民健身中心”建設,新(改)建社區(村)多功能運動場100個,加快實現社區健身設施夜間“點亮工程”。加快冰雪運動等項目普及推廣,補齊冰球、冰壺、花樣滑冰、棒壘球、自行車等短板空缺項目體育場地建設。充分利用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城市空閑地、廠房、建筑屋頂等空間資源,規劃和配建全民健身設施,進一步優化“12分鐘體育健身圈”。(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建局、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林業局、市文旅局,各區人民政府)

3.提升場地設施全面開放效能。進一步推進公共體育場地開放,完善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者低收費開放補助政策。鼓勵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積極創造條件,向社會開放可用于健身的場地設施。挖掘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潛力,已建成且有條件的學校要進行“一場兩門、早晚兩開”體育設施安全隔離改造。新建學校規劃設計的體育設施要符合開放條件。積極探索體育場館智能化管理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體育場館建設和管理。(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城建局、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教育局,各區人民政府)

(二)加大體育賽事活動供給

1.構建群眾體育賽事體系。制訂運動項目辦賽指南和參賽指引,逐步形成按需引導的動態管理機制。發揮綜合性群眾體育賽事帶動作用,舉辦武漢市第十二屆運動會,每年舉辦市區兩級全民健身運動會、持續開展社區趣味運動會。舉辦年度青少年運動會,著力打造以田徑、游泳、足球、籃球、排球、武術和冰雪項目為主的具有校園特色的體育嘉年華和校際聯賽,推動學校體育健康發展。發揮體育協會主體作用,構建全社會參與、全人群覆蓋、多項目普及、多層級聯動、貫穿全年、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開展各級各類健身活動6000場次。(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公安局、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民宗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各區人民政府)

2.打造特色品牌賽事活動。支持和引導武漢馬拉松、7·16渡江節等品牌賽事向市場化、國際化、精品化方向發展。大力引進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大眾基礎好、市場化程度高、國際影響力大的高端體育賽事落戶武漢,創造條件申辦更多國家隊主場賽事。持續做大有地域特色的“長江杯”球類系列賽、“一區一品”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動。加快引進和培育山地戶外、冰雪、水上、擊劍、棒壘球、電子競技、街舞、輪滑等新興時尚運動賽事。積極參與武漢城市圈同城化建設,完善區域賽事、頂級賽事聯辦機制,每年舉辦1—2項武漢城市圈賽事活動,發揮武漢體育在全省體育中“一主引領”作用。(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公安局、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民宗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各區人民政府)

3.積極開展重點人群健身活動。發揮相關部門作用,推動兒童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參與健身。開展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等突出問題的運動干預。組織開展老年人健身鍛煉,積極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健身休閑項目,舉辦年度老年人運動會。優化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無障礙環境,推廣殘疾人康復體育項目,辦好殘疾人各類賽事活動。組織婦女積極參與群眾性健身活動,提高婦女身心健康水平。積極開展職工運動會和農民運動會,引導職工、農民參與健身。強化少數民族體育工作,推廣蹴球、押加、高腳競速等少數民族運動項目。(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公安局、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民宗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各區人民政府)

(三)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水平

1.完善國民體質監測工作機制。加強市區兩級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建設,實現國民體質監測常態化。探索在有條件的街道(鄉鎮)、社區(村)衛生服務中心、醫院布局國民體質監測站。建立12萬人的市民體質監測健康檔案,加強國民體質監測數據的開發與利用,形成個體、特定人群和全市整體三類分析體系,保障歷年監測數據連續可比,不斷提高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體質合格率。完成第六次全市全民體質監測工作。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廣泛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活動。(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統計局,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科協,各區人民政府)

2.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深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注冊制度和激勵機制,強化社會體育指導員專項技能和業務知識培訓。進一步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在普及推廣健康理念、健身方法、運動技能等方面的作用,每年培訓5000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建立網格化管理機制,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上崗率,逐步實現每個社區(村)至少配備1名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通過“志愿服務打卡”等形式拓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強化志愿服務績效管理。(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團市委、市科協,各區人民政府)

3.加大科學健身知識宣傳力度。堅持服務基層,持續開展“全民健身科學大講堂”進機關、進社區、進村莊、進學校、進企業活動。在“健康中國”行動系列工作中大力推進全民健身行動,積極與各類傳統媒體、新媒體、融媒體合作,鼓勵各區與線上運動平臺合作開辦居家健身課程。(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科協,各區人民政府)

(四)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

1.健全體育社會組織結構。完善以體育總會為樞紐,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為支撐,覆蓋城鄉、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的全民健身組織體系。引導扶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社區體育俱樂部、健身團隊等體育社會組織建設。推動社區以及有條件的村成立基層體育健身隊伍,帶動基層健身團隊發展,鼓勵發展在社區(村)內活動的群眾自發性健身組織。(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各區人民政府)

2.強化體育社會組織治理。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夯實基層體育社會組織黨組織基礎,建立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體系。積極穩妥做好體育社會組織調整改革工作,堅持社會化、實體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完善治理結構,激發體育社會組織創新發展活力。將運動項目的推廣普及作為評價單項體育協會的主要指標,對隊伍穩定、組織活躍、專業素養高的體育社會組織給予場地、教練、培訓、等級評定等支持。(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各區人民政府)

3.加強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功能。加大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力度,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承接購買屬于政府職責范圍內且適合通過市場化方式提供的體育類服務事項,包括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健身指導、普及體育運動技能、國民體質監測等。(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

(五)促進全民健身事業融合發展

1.深化體教融合。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持續開展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體育運動技能系列培訓活動,全面推進小學四年級開設游泳課程,幫助全市青少年掌握1—2項終身受益的體育健身技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組織建設,推動體育俱樂部和體育社會組織進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指導、培訓和服務。建立分學段、跨區域的四級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校內比賽、周末組織校際聯賽。(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區人民政府)

2.推動體衛融合。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構建集運動營養、科學健身、傷病防護、心理調適為一體的健康新模式。擴大體衛融合試點范圍,探索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社區居委會和體醫跨學科專家團隊為核心的社區體衛融合新機制,持續開展慢病防控運動干預行動,出臺慢病防治運動干預服務指南。到2025年,培養500名左右運動康復師,在全市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建立50個左右運動康復科室,建設5—8家運動康復??漆t院。(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各區人民政府)

3.促進體旅融合。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精品賽事和示范基地。發揮相關國有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市場主體經營體育旅游項目。做強山水戶外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森林旅游。依托武漢豐富的戶外體育賽事資源,大力發展體育賽事旅游,每年在新城區新增一條體育旅游精品線路。(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文旅局,各區人民政府)

4.推進體商融合。以全民健身促進體育消費提質擴容,健全消費引導機制,拓展體育健身、體育觀賽、體育培訓、體育旅游等消費新空間,支持開展智能健身、云賽事、虛擬運動等新興運動。依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體育平臺,開發在線健身、線上賽事、線上培訓、智慧場館等消費新模式。通過配送體育消費券等方式,培育定制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時尚消費等新熱點。(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文旅局,各區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各級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全民健身相關重點工作納入年度民生實事加以推進和考核;建立完善聯席會議機制,及時發布年度工作要點,落實國家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形成各方聯動推進全民健身發展的工作格局。

(二)落實政策保障。各級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投入。提高體育彩票公益金對全民健身活動的投入比例。建立多元化投資渠道,完善各類引導和鼓勵政策,落實財稅等各項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和運營體育設施,引導公眾對全民健身事業進行資助捐贈。制定《武漢市體育品牌賽事名錄庫》和《武漢市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對具有良好發展前景、顯著帶動效應的體育賽事納入賽事名錄庫。

(三)實施績效評估。建立全民健身績效評估制度,完善定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第三方評價機制,定期對市區兩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實施效果進行第三方評估和公眾健身服務滿意度調查。到2025年,組織對市區兩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并向社會公布。

国产视频在线观看,av高清国产资源,日本精品视频在线播,三级片免费观看视频